2025.05.07
浏览量:
【赛事一线】
当00后裁判团“执掌”市级赛场
在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项目的赛道上,一群身着裁判制服的“新生代体育人”成为焦点。西安欧亚学院职业教育学院体育服务系的师生团队,以“赛事全流程服务者”身份深度参与本届运动会——从赛事联调到现场执裁,从临场应急到赛后复盘,他们在6个竞赛单元中完成了一场“沉浸式专业实训”。当秒表按下、发令枪响,课本里的理论化作赛道边的决策,这群年轻人用专业与热忱,为“体育教育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在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赛场上,西安欧亚学院体育服务系师生以专业裁判团队身份深度参与,通过“统筹-执行-判罚-优化”四阶服务,为赛事提供全方位保障,书写体育服务的精进之路。
赛前筹备:把每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
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裁判团队提前进驻赛场,对跑道、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并按项目划分独立服务单元,配置三级岗位协作。流程模拟中,团队设计多级检录法提升效率。技术装备方面,调试传感器判罚灵敏度、增设跳远激光阵列等,为赛事奠定坚实基础。
赛中执裁:公平与温度的平衡艺术
赛事期间,裁判团队展现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起跑裁判通过“视频回放+传感器”模式精准判罚,跳远裁判利用多角度录像和力学模型将争议率降至低位。面对忘带号码布的选手,检录裁判提供备用方案并心理疏导,体现规则与温度的并存。暴雨突袭时,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动态调度和场地改造,确保赛事快速恢复。
赛后复盘:从实战中提炼“服务宝典”
赛事结束后,团队通过分析优化流程,提出在不同天气、突发事件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执裁。同时,针对不同的裁判员岗位的注意事项和心得进行了相互学习。这场实战让师生团队完成蜕变,用专业与热忱为赛事保驾护航。
联调阶段(《运营管理》筑基系统思维)→ 执裁阶段(《实践项目》磨炼执行颗粒度)→ 判罚阶段(《裁判组织》锻造技术权威)→ 文化阶段(《活动策划》激活生态价值),四门课程通过市运会岗位矩阵形成“齿轮咬合式”培养闭环,让青年学子在“指挥员-操盘手-仲裁官-设计师”的角色跃迁中,完成从“技能点状突破”到“赛事生态构建”的能力升维。
当青年学生穿越“问题诊断-技术重构-价值验证-生态激活”的四维能力隧道时,他们既是竞赛规则的“建筑师”,又是教育创新的“程序员”;从调试传统判罚流程的“程序BUG”,到上线智能仲裁模型的“创新协议”,这场市运会成了体育教育4.0的编译现场,用产教融合的底层逻辑重写了竞技人才培养的源代码。
这场市级赛事实践6名体育专业学生以“核心执行层”身份全程参与十七运会,他们在联调实战、技术仲裁、文化传播三大战场完成从“课堂答题者”到“产业解题人”的质变。当同龄人还在背诵《裁判守则》时,他们已开始为城市级赛事撰写下一代体育服务标准。
“男子百米预赛出现两次抢跑时,《运动竞赛规则》中的‘零容忍’原则不再是理论——我必须顶着压力果断出示红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裁判的每一次判罚,都是对竞技公平的守护。”
杨峻晨·起点助理裁判员
“面对几百名运动员的集中检录,我们启用了课堂演练的‘双通道分筛法’,将效率提升。但当青少年选手因紧张忘带号码布时,《体育心理学》的共情沟通技巧派上了大用场。
周然·检录裁判员 & 开幕式裁判代表
"暴雨突袭时,检录处瞬间化作赛事网络的‘中枢神经’——我们一边实时追踪起点人员调动,联动起点区动态调整高危项目发令时序;一边观察跳远沙坑积水情况,保证带入的 运动员正常比赛。当每一道指令穿透雨幕精准抵达起跑器、沙坑与颁奖台时,那些课堂上的应急预案终于有了暴雨中的心跳声。"
何史文清·检录裁判员
“测量女子跳远冠军最后一跳时,沙坑边缘留痕模糊。利用课堂训练的‘多视角视频辅助判罚’,同步调取3个机位画面,将争议化解在颁奖前。”
【高光时刻】
被写入赛事史的“欧亚身影”
6名学生获“优秀裁判员”称号,1名教师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称号
【教育纵深】
没有围墙的“体育产业实验室”
在这场市级赛事的聚光灯下,欧亚体育服务系完成了一场教育实验。正如体育服务系马珍珂主任说的:“体育教育的未来,就藏在这些能瞬间切换裁判员、技术员、沟通者三重身份的身影里。”
未来,体育服务系将持续以“赛事服务驱动者”为培养定位,面向社会各界输出赛事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体教融合与全民健身的双向发展,打造西安欧亚学院在体育赛事服务领域的创新增长极。
“教育创新应以解决教育问题为导向”。通过本次赛事服务的实战检验,西安欧亚学院体育服务系正将赛事保障经验提炼为全社会可应用的标准化范式。十七运的实践作为崭新起点,我们期待与更多院校、企业、社区及政府部门深度合作,共筑赛事服务普惠发展的新生态,让“欧亚智慧”的赛事服务体系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