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高职10年:专注做好职业教育这一件事

2022.12.03            浏览量:

编者按


今年是西安欧亚学院建校27周年,也是高职学院成立10周年。欧亚人常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2012年,高职学院种下了一颗名为“专注做好职业教育这一件事”的种子,历经风雨和浇灌,如今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在高职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官微特推出高职十年特稿,看学院成长与蜕变,共庆建校27周年。



2008年,西安欧亚学院在“一二·九”会议上正式提出“四四二战略”,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成为中国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当战略开始推进时,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显现,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个别二级学院规模较大,如不剥离进行分类培养,则无法统一步调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迈进。筹建高职学院的想法,在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的心中慢慢成型。

2011年冬,学校责成招生办在其部门内部组建项目团队,开展高职教育调研及筹建工作,但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图片

2012年上半年,项目筹建团队成员开始密集走访市场。在与中国人寿、华鑫证券、万科物业等多家企业接触后,他们意识到市场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对于筹建高职来说是重大利好。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还结缘了一批热爱教育、关注人才培养的知名企业家,既大大增强了他们对高职办学的信心,也为后来建院初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项目筹建团队顺利招到1528名学生。眼看开学在即,却碰上了“四四二战略”在各二级本科学院大刀阔斧改革的关键节点,各方面资源都较为紧张。基于调研市场的良好基础以及团队具备职业教育所需的市场经验,学校决定由招生办筹建的项目团队转型做高职教育教学,组建了一支“高职新军”。

“一开始接到学校筹建高职学院的任务时,大家都没什么负担,觉得我们只需要把前期工作做好,剩下的就交给管教学的人。结果却变成了我们没有教学背景的市场人员接管教育教学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晓华笑着说道。自此,这群长期在招生一线的人员将驶入办学的全新航道。




图片

市场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转型高职教育教学后,心里不断打鼓,董事长胡建波对他们说道:“高职现在看似有危机,不被看好,但以我对国外职业教育的了解,未来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你们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向,我认为你们具有市场意识,执行力强,有与企业合作的能力,能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之路。


这次谈话不仅鼓舞了转型做高职教育的招办团队,也令高职学院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这一方向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更抓住了高职学生与家长就业的核心诉求,令学院在发展初期迅速站稳了脚跟。



方向确定后,“如何前行”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德国、英国、日本等多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走访国家示范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密集的学习、调研中,前进的道路开始有了模样。

与此同时,高职学院基于学校各本科学院划转高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国家对第三产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明确将“现代服务业”作为自身办学定位,致力于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在教育教学上,基于发展方向,团队成员再次前往意向企业,共同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由于缺乏相应教学经验,初代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加法”原则——在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企业课程。虽做法简单,却快速满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并为第一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通渠道,首届5家企业正式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校企合作签约暨与著名企业、行业专家探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教学方案确定后,面对师资团队组建的问题,小组成员积极与其他高校和校企合作企业沟通、协商,通过“兼职教师+企业师资”的形式,成功组建了一批结构多元的教师队伍,既解决了师资难题,更保证了授课质量。



至此,一个由“1位院长+1位助理+辅导员+兼职教师”的初代组织架构完成。2012年10月31日,学校正式发文成立西安欧亚学院高职学院。仿佛创业团队拿到营业执照一般,这次发文使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兴奋不已,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番。




图片

2012年秋,高职学院正式开课,学生在教学楼里有条不紊地上课、学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业式”的教师队伍与工作方式。



2013年我刚入职时,办公室在北区教学楼负一层。那是一间由仓库改造的临时办公点,冬天室内温度低,我们靠‘小太阳’取暖;夏天散热难,大风扇一刻都不能停。但即便是这样,我们8位辅导员依旧干劲儿十足。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达教室,带领学生晨读;晚上11点,我们仍‘蜗居’在办公室,热火朝天地讨论学生事务、教学工作,风雨无阻。当时忘了谁开玩笑说了一句,‘我们像是嫁给了高职’。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条件很艰苦,但那时的我们,并没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非常快乐。”时任辅导员的靳燕英回忆道。

不止是辅导员,整个学院的其他老师都分散在校园各处。那时网络尚不发达,为了开会交流,大家往往要穿越多栋教学楼才能聚在一起,关于办学更深层次的想法,也在奔走往来中不断汇聚成河。

当对内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时,高职学院在全校的存在感少之又少。彼时负责团学工作的杨晨靖主动请缨建设“高职学生活动品牌”。

“每天我就和学生干部头脑风暴,为了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我们反复修改方案,甚至晚上睡觉前也在想创意,那时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杨晨靖回忆道。

一如创业团队一般,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工作,共成长、同进退,有欢笑、有汗水,形成了“平等、开放、包容”的组织氛围,学院也倡导“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组织文化。

“在高职,只要你不开心,就可以不来上班,但只要你来上班,就一定要全心投入。组织不仅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更激发潜力,大家自在发挥、快乐做事。”王晓华解释道。

而这些无形的文化,不仅使高职学院的员工自驱力强烈、学院建设速度迅猛,更使得教师与学院的粘性非常高,很多人来了高职便不再离开。这群热血有担当的高职人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文化,成为了高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职“一家人”

图片


2013年,高职学院开设“华鑫证券班”、“21世纪不动产班”、“中国人寿班”3个校企合作订单班,企业全程参与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设计、实施与考核中,双方共建校企合作定制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职学院首届校企合作定制班


伴随学院各方面初具雏形,管理团队认真审视未来发展路径。在贯彻执行学校战略的基础上,学院基于行业发展趋势、自身办学定位,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2014-2018),明确了学院的使命为校企合作的探索者、质量战略的防守者、经营战略的贡献者,从产学合作、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展望,标志着学院步入规范发展期。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市场走访、企业调研中,管理团队敏锐捕捉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结构化矛盾”——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一个教育创新思路酝酿成型: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从“2.5+0.5”模式调整为“2+1+2”模式。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

2013年7月15日,高职学院还召开了首届学年教学工作会议,表彰优秀教师,并与1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此次年会虽流程简单,但意义非凡:“这次教学年会的召开,不仅是对首年发展的回顾与表彰,更重要的是标志着学院在教育教学、教师成长、组织管理等方面开始步入规范化,统一思想与步调,向着新一年迈进。”时任教务部主任的张晓楠回忆道。

刘瑾校长列席参会后,对高职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能够贴合市场,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实施定制教育培养。虽寥寥数语,却令众多高职人倍感鼓舞。自此,教学工作会议一开就是十年,这种坚持对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

图片
图片
高职学院学年教学工作会议



图片

2014年,国际理工学院并入高职,学院新增旅游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两大专业,眼看着学院一天一个样,为了更好地实现当初立下的目标,学院决定聘请“外脑”。



“虽说高职在一点一点步入正轨,但终归我们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想通过建立专家委员会的形式,一改团队以经验、直觉等为主的管理习惯,为学院发展、教学改革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保证高职未来走得正、走得好、走得稳。”对于成立初衷,王晓华补充道。

高职学院通过邀请校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学术专家、行业精英、企业高管,共建专家委员会,成为学院最高学术咨询、审议机构。多名来自知名大学与企业的教授、高管坐镇高职,无疑为学院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令所有人都更加安心。

图片
图片
“专家委员会”聘请仪式


不仅是教育上的支持,专家委员会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在一次院务会上,学术专家杨丽荣副教授谈自己对高职学院工作的感受时说道:“刚来到高职,从认为高职工作的事情是你们的事情,我是参与者;到慢慢的认为你们的事情是我们的事情,我是主导者;再到后来,把我们的事情变成我的事情,我是责任者



初听这样的说法,高职的老师们内心还有点打鼓,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家都理解了“你们的事情,我们的事情,我的事情”这句话带来的力量、责任和使命,激发了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尽职尽责、做到最好。

同年,512名“校企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房产置业专业的学生们以卓越的业绩,问鼎销冠。消息传回,每位教职工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多名学生更在毕业典礼上与优质企业直接签约,实现“无缝式”高质量就业。过往种种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在市场的检验中得到印证,是高职学院在创办初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职学院毕业典礼现场


从昔日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的业务能手,于管理团队而言,学生们的卓越成长,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办好高职的决心与信心,只要不放弃,不可能就会变为可能。





图片

除了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2015年,令全体高职人激动的还有两件大事。



一是西C教学楼的改造完成。

西C 教学楼的二次改造与投入使用,令教职工们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分离式”办公。整齐划一的办公与教学空间、全然一新的设施设备、明亮欢快的专属橙色色调,都让大家激动不已。“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大家能整整齐齐地团聚了”,时任金融服务项目主任的谢颖妮开心地说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职学院教学楼


搬入新楼后,学院更加铆足了劲儿地向前冲。组织架构再次设计,成立了房地产服务系、金融服务系、文化休闲服务系、体育服务系、数字创意系以及产学合作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一院五系四中心”的组织架构。优化后的结构,全面支撑了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发展,为深化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育教学上,学院在学校“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开始向“国际化”道路迈进,带领学生赴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研学游。“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校园生活,老师们也对教育教学有了全新认知,大家收获都非常大!”辅导员赵慧娟回忆道。

图片
图片
学生于海内外开展研学游活动


第二件大事则是“X2计划”的启动与实施。



“学院逐步有了起色后,除了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外,王晓华院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提高大家的待遇,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即‘X2计划’。只有大家的收入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与高职同行。”时任院长助理的高鹏回忆道。

基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X2计划”将通过“基本工资+产学服务”两大路径实现员工收入的增长,不仅打开员工的能力通道,更促进学院教师与产业、企业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最终回馈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图片

面对学院结构日趋饱满、生源稳步增长,高职学院开启了一场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变革,奏响了组织的变革曲。



学院成立初期,基于各类资源的不匹配,多年来一直聘请兼职教师任教。时机成熟后,学院于2016年开始着手组建专职教师团队。一是通过校外招聘,引进具有行业背景或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组建专职教师队伍;二是从高校、行业、知名企业等渠道挖掘优质兼职教师资源。

面对不同背景、能力的老师,高职学院实行了教师分类管理办法,使每位教师各尽所能;同时为了帮助新入职老师快速适应教学,学院还实施了“40H计划”,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培训。

2018年,学院还全面启动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并制定教师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制,出台《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规范、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三大方面、13个观测点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坚持绩效导向,注重教学与工作效果,及时帮助教师成长,提高教育质量。

基于学院专业是由学校其他本科二级学院划转而来的历史原因,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课程体系及分类标准上不尽相同,课程较多且内容重复现象。因此,当教师队伍进行重塑再造时,学院亦同步开始优化人才培养的“土壤”。

通过追踪首届毕业生步入社会情况,并紧密围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特点,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趋势后,2016年,高职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实施“大类培养”的人才模式,构建了以“通识教育、专业平台、岗位技能、能力拓展”四大模块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大类培养”的人才模式旨在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既能拥有突出的岗位技能,又能获得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四大模块的设置,旨在全面厘清课程体系逻辑,既删减冗余课程,又系统构建出“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课程质量。

“每个学生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我们不能只培养‘专才’,而是要充分地给予他们‘养分’,教会他们通用的能力和素养,为未来学生们在步入社会后铺垫更多选择的机会。我们都相信,花开有期,静待花开。”副院长付宏科说道。

在“大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职业素养、就业质量与雇主满意度逐年上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生在知名企业开展实践学习与就业


而基层教学单位的再造,给组织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7年,学院集中学习并引用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所创办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阿米巴”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小集体的独立核算,实现全体参与经营,凝聚全体员工力量的经营管理系统,并且能够使全体员工毫无疑义地全力埋头工作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

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出以“项目管理制度”为核心、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岗位、实现“一人双岗多责”和“多劳多得”的“阿米巴”制度。全新的组织制度下,每位教师的活力得到充分激活。

大家积极开拓企业资源、维系校企合作关系,以项目制的方式,对学生从入学选拔、行业认知、岗位实践、就业成长等全维度进行持续关注与服务,有效推动学院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组织更加高效、自驱地发展。






图片

2018年,伴随“四四二”战略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所有二级教学单位迎来了校内的内部评估。“从建院至今,我们只在市场中接受过检验,刚好可以借此机会,让专家们帮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时任房地产服务系主任的付宏科说道。



2018年11月25日,由职教领域专家姜大源为组长、职教界和行业界专家一行人共同组成的评估小组对高职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通过走访、座谈、听课、看课、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开展高职教育质量评估。

在评估反馈会上,专家组组长姜大源教授代表评估小组总结道:“高职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了办学理念的需求导向、办学体制的开放导向、人才培养的学生导向、学院规划的动态导向、师资队伍的绩效导向等‘五个导向’,学院有清晰的定位和创新性举措,能在恰到好处地时间进行调整,而不是‘认死理’,支撑了组织阶段性目标达成和长远发展。”

“当时听完专家组的评价后,每位老师都激动不已。高职一路走过来太不容易了,如今获得业界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行政资源中心主任周婕回忆道。

此次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出色成绩,令全院上下非常振奋,更加坚定了学院的办学自信与道路自信。



图片

2019年,国家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等多部文件,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被业界称为“职教元年”。高职学院乘胜追击,制定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9-2023)。



《规划》提出了增长型发展战略,明确了学院的使命为开放办学的践行者、职业教育的引领者、质量战略的坚守者,学院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的学生体验、职教研究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以及数字化转型和品牌升级等方面坚定走特色发展之路。

自建院以来,高职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特色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2019年,学院与百胜中国餐饮集团联合打造的“全国首家肯德基教学餐厅”落地校园,标志着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的道路上再迈新台阶。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国首家肯德基教学餐厅


“不同于其他商业性质的肯德基餐厅,这里更多承载的是教学功能。我们在餐厅内部开设有教学区,《餐饮服务与管理》《咖啡制作与鉴赏》这两门课程的实操部分都会在这里完成。”酒店餐饮课程组长黄廷君说道,“这里还有企业提供的实操课程,令同学们不出校门,便能在真实职场环境下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毕业后可以走向更高的平台。”



肯德基教学餐厅的建成,不仅为校内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更实现了“课程教学-技能训练-餐厅运营”的深度融合,成为高职学院深化产学合作、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创新举措。

不仅如此,高职学院还秉承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多元发展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开辟多元成长路径:

创新创业发展。学院搭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施课赛融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通过参与该课程,有的学生成功创业,有的学生顺利继承家族企业,更多的学生则实现了从商业思维到人际交往等多维能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学历提升发展 。项目组通过开展职业测评与精准选拔,实施探究式的分类教学,阶段测试与反馈辅导,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帮助学生实现学历提升。很多成功升本甚至后续读研的学生,都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开拓国际化发展格局。2020年,在学校“五杯咖啡”模式的支持下,学院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烹制不同浓度的“意式浓缩咖啡”:一类“咖啡”是海外留学;二类“咖啡”是在地化国际教育;三类“咖啡”是国际化体验项目。

2022年,学院基于市场导向继续丰富在地国际化教育产品,在多个专业开设“双语班”,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助力学生学历提升,成为学院在地国际化发展道路中的又一有力举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中收获成长
“不能因为一次高考失利,就关闭了孩子们上升的通道。”专升本项目经理李康说道,“虽说我们是以就业为导向,但每个孩子都不一而足。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通过更多的方式方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与梦想。”

而学院所有发展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升。2021年,高职学院再度携手校内外多领域专家、教师代表、权威人士等,联合成立了教师发展与评价委员会、课程委员会、学生事务委员会、设施与技术委员会四大委员会,细化从教学空间到教学发展各项事务管理,全面提级教育水平。

“学院的重大决策和各项重要事务,不能单由领导层说了算,而应放权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说起筹建意义,院长王晓华说道,“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决策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决策公正、民主,大家才更愿意执行和成长。”

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高职学院喊出了“让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的口号。通过组建一批资历深、学术高、经验足的专家团队,以“传帮带”精神,手把手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论文发表、课题申报等工作,既促进每一位进入高职的年轻人快速成长,也加深了每个人与高职的情感联结。

图片
高职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导师聘任仪式



图片

欧亚人常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对高职学院而言,自2012年起,便种下了一颗名为“专注做好职业教育这一件事”的种子,在历经了风吹雨打和精心浇灌后,学院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株“小树苗”成长为一棵极具生命力的大树的梦想。

10年来,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14130余人,与60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战略,其中25家为深度合作定制教育企业,35家为优质就业企业;历年来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众多优质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反馈良好;毕业生专升本考试升本率从最初的6.8%提升至2022年的51.1%;239名学生获得364份海外名校offer;学院累计孵化创新创业项目488个,其中3家公司营收百万,带动就业千余人;师生团队斩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1项,省奖18项......

这一路有欢笑、有汗水,有徘徊、有奋进。在众多的成就中,最令高职团队欣慰的:一是拥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热血奋进的伙伴。这一路没有一个人因此想要放弃、逃避,大家一路上都在为了更好的高职而拼尽全力;二是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办学定位、校企贯通的产教融合、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多元路径的学生发展”在内的四大办学特色,打造出独特的“高职模式”,成就了上万名学生成长,深受利益相关方的好评与赞赏。

高职学院办学10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本质飞越,积极探索、共赢发展、坚持创新并卓有成效,走出了一条弯曲的直线,引领了现代服务业的办学新模式。未来,这棵树木将在全体“种树人”的呵护下,枝繁叶茂,为相关利益方带去更多的绿荫,与所有师生、企业伙伴一道,风华正茂共青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职10周年活动现场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